近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旋智擎驱工业人形机器人高扭矩旋转关节”顺利完成产业化测试,标志着陕西青年科研力量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突破背后的价值
这项突破的意义在于,它瞄准并试图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走向更灵活、更实用过程中一个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传统机器人关节依赖谐波减速器或RV减速器,一个关节只能控制一个方向的转动。想让机器人的肩膀或手腕像人一样灵活(既能抬起又能旋转),就必须把两套传统减速器组合在一起。这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关节部件体积大、重量沉、结构复杂、成本高,且运动时发热严重,这些都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
而球形齿轮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个部件本身就能实现两个方向的灵活转动。这意味着机器人的关节结构可以得到极大简化,朝着更紧凑、更轻量化、更高效的方向迈进,让人形机器人的动作真正逼近人类的自然流畅 。
陕西的创新生态
这项技术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陕西省近年来积极培育的科技创新土壤。
-
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陕西已形成以西安、宝鸡为主体,咸阳、渭南、汉中为支点的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 。
-
产学研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机器人的导航、视觉等底层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 。这些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
-
算力基础设施支撑:陕西省智能算力总规模已超3380P,包括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在内的算力资源,能够满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对强大计算能力的需求 。
未来应用前景
基于球形齿轮关节的技术特性,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工业制造:在精密装配、物料搬运等环节,更灵活的机器人能适应更复杂的工作。
-
特种领域:在太空、高危环境等特殊场景下,对机器人运动的可靠性和效率要求极高,简化且高效的关节带来巨大优势 。
-
社会服务:未来在康养陪护、家庭服务等领域,动作自然流畅的机器人能提供更友好、更安全的服务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