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产GPU企业迎来上市热潮。壁仞科技科创板IPO已进入问询阶段,摩尔线程也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估值已突破300亿元,成为半导体领域新晋独角兽。
资本市场对国产GPU赛道展现出极高热情。2023年以来,GPU领域完成超10笔融资,总规模逾50亿元。红杉中国、IDG资本等头部机构频频现身投资方名单,凸显资本对国产替代前景的认可。
国产GPU企业集中冲击IPO,反映的是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据IDC数据,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2023年达120亿美元,其中GPU占比超70%。
在AIGC浪潮下,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头部互联网企业年采购GPU规模达数十亿元,为国产供应商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政策层面,集成电路连续多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进一步拉动中西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国产GPU创造新增量市场。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国产GPU在通用计算领域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但在AI推理、图形渲染等特定场景已实现商业化落地,这是资本看好其成长性的关键原因。
产品层面,国产GPU正经历从“可用”到“好用”的升级。壁仞科技去年发布的BR100芯片,单芯片算力首次突破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缩小了与英伟达A100的性能差距。
摩尔线程推出的MTTS系列显卡,已适配超百款主流游戏与专业软件,显示出良好的兼容性。这些进展标志着国产GPU在硬件性能上的快速追赶。
更为关键的是软件生态建设。各企业纷纷推出自有计算架构与开发平台,通过优化编译器、函数库等工具链,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
应用落地方面,国产GPU已在智慧城市、工业仿真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某政务云项目采用国产GPU集群后,人脸识别效率提升三倍,而成本降低40%。
尽管前景广阔,投资者仍需理性看待国产GPU企业的挑战。首先,半导体是长周期行业,企业需持续投入研发,短期难见盈利。
其次,供应链安全不容忽视。虽然国产GPU设计环节取得突破,但在先进制程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仍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存在潜在风险。
人才竞争亦日趋激烈。资深GPU架构师年薪可达百万元级别,高昂的人力成本考验着企业的资金实力。
从估值角度看,部分企业市销率(PS)已超50倍,明显高于国际同业。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已预支较高增长预期,后续需业绩兑现支撑。
展望未来,国产GPU市场将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头部企业瞄准通用大市场,中型厂商则聚焦边缘计算、车载芯片等垂直领域。
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首批企业上市成功,资本将更关注产品落地与营收增长,而非单纯的技术参数。具备明确商业化路径的企业将获青睐。
政策支持方式也在优化。除直接补贴外,政府正通过“首台套”等政策为国产芯片提供应用场景,助力完成从研发到市场的闭环。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将是国产GPU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应用场景拓展,有望诞生市值千亿级的行业龙头。
国产GPU企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变现的关键跃迁。随着更多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行业有望形成“研发-融资-落地”的正向循环。
这个过程的推进,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成长,更承载着中国在关键芯片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