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920049

中国稀土管制新规出台,一场围绕战略资源的博弈悄然升级,规则制定权的较量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新焦点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邓小平当年的论断正在全球经贸博弈中展现出新的现实意义。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两项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首次明确规定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也需获得中国许可才能出口。

这一被业界称为“反向长臂管辖”的措施,直指美国军工和芯片产业的脆弱环节。新规明确规定,对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与先进半导体相关的出口则需逐案审批。


01 精准反制:中国打出“稀土王牌”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规定,凡含有中国原产稀土物项价值占比达到0.1%及以上的外国制造产品,在出口前必须取得中国许可证。

公告还明确,对向境外军事用户以及最终用途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等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申请,将逐案审批。

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相关技术的出口限制也扩大到更多类型的磁体,包括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造技术。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都被纳入管制范围。

“这是一次典型的运用市场优势地位和资源要素禀赋、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寻求主动的战略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文凯评价道。

02 美方反应:从强硬威胁到股市暴跌

新规公布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表现出强烈反应。他先在社交平台发表长篇大论,痛斥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极具攻击性”,并威胁要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然而,资本市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特朗普加税威胁抛出后3分钟内,标普500指数就蒸发7000亿美元,当天美股收盘更是蒸发1.65万亿美元,创下中美关税战打响以来最惨烈纪录。

特朗普的态度在8小时后明显软化,在接受采访时改口称“和中国关系很好”,暗示“也许还会见面”。这种态度转变反映了美国在当前稀土依赖局面下的战略困境。

美国国防工业界清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数据显示,美国军方四分之三的武器系统离不开中国稀土——F-35隐身战机的航电设备、导弹制导系统的永磁体,甚至核导弹关键部件,都依赖钐、镝等中国特供稀土元素。

03 制度性反制:中国确立规则主导权

此次稀土管制不仅是对美国特定政策的回应,更是一种制度性反制。中国首次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以“制度规则”的方式确立话语权。

中国引入“最小占比”和“直接产品”规则,与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中的“直接产品规则”相对应,是一种对等的规则安排。美国长期以技术来源为依据对全球产品施加限制,中国此次在资源与技术领域采取类似做法,正是对这种单边做法的对称回应。

“中方影响力源自对全球供应链的合规把控能力,并非刻意施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姜跃春表示,在措施公布前,中方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各有关国家和地区作了通报,且始终对民用合规申请保持开放态度。

新规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前所未有。设定“0.1%阈值”,既能有效防止规避行为,又避免对含量极低的产品造成“误伤”。这种精细化设计体现出中国在资源管理上正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

04 全球稀土格局将重构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掌握全球约40%的稀土储量,却贡献了70%的开采量、95%以上的精炼产能和90%的稀土制品。

这意味着,无论是硅谷的智能手机、德国的电动汽车,还是日本的精密设备,背后都有中国稀土的影子。

美国虽然拥有稀土矿,但由于缺乏关键的分离和加工技术,依然需要将矿石运往中国进行加工。美国想要建设的“多元化供应链”在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中方的精准反制,美方正计划推动G7国家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此抬高中国稀土出口成本。然而,这一计划忽略了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垄断地位。即便价格上涨,美国企业仍需从中国进口精炼产品,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欧盟智库“布鲁盖尔”指出,中国此举可能加速美欧日“关键矿产联盟”落地,长期或形成东西方两套稀土供应链体系。


全球稀土格局正在重构。短期来看,依赖中国稀土的半导体、电动汽车企业需重新布局供应链,成本上升或传导至终端消费。但长期看,可能推动技术替代——如无稀土电机的研发加速,或促进全球稀土勘探投资增加。

这场博弈不仅是资源之争,更是规则制定权之争。美国过去用规则塑造世界,现在中国开始用规则重塑产业。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出牌”,中国正以制度创新与科技突围重塑全球经贸规则。